車間工人在忙碌地操作,源源不斷下線的汽車排成長龍先后外運到各地,即使是剛過去的2012年,在包括汽車產業在內的全國工業整體低迷的環境下,柳州汽車逆勢上揚,推動柳州工業實現整體持續增長,其中,前三季度汽車產業完成的總產值對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的貢獻率達60.1%,拉動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7.8個百分點。這是記者日前到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采訪時看到的感人情景和了解到的喜人數據。
由無到有快速發展
柳州是廣西的工業重鎮,工業發展基礎較好。資料顯示,早在1968年全國興起一股汽車制造熱潮時,柳州的汽車產業就開始蹣跚起步,并于次年試制成功第一輛130型汽車樣車,結束了柳州不能制造汽車的歷史。經過長時間的努力,到20世紀后期,柳州市已有了柳州汽車廠、柳州微型汽車廠、柳州特種汽車廠3家汽車廠,到2002年,柳州汽車產量首次突破10萬輛。但截止當年的數字,柳州汽車產量在全國市場中所占的份額不大,影響還不明顯。
盡管柳州汽車產業不是國家重點汽車產業扶持對象,未受到太多重視和支持,但是,看好汽車發展前景的廣西壯族自治區和柳州市兩級政府,在進入21世紀后繼續堅持大力發展柳州汽車產業,對汽車產業的投入不遺余力。
據悉,為了促進柳州汽車業的大發展,在廣西區政府支持下,柳州市政府對汽車行業進行重新審視,嘗試出讓股權的方式,先后引進中國一汽集團、二汽集團、上汽集團及通用、雷諾、日產汽車等行業巨頭,進行資產重組,成立東風柳州汽車有限公司、柳州五菱汽車有限公司、一汽柳州特種汽車廠、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公司。
其中,柳特與一汽合作,是柳州將股權全部“送”給一汽。柳汽與東風的合作,柳州無嘗劃撥給東風75%的股份。而近年引起較大爭議的,則是柳微與上汽集團、通用汽車合作,重組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為了達成合作,柳州市政府將柳微的84.1%的股權,全部無償劃撥給上汽集團。通用汽車再以9900萬美元資金注入,獲得34%的股權。實踐證明,重組的決策是正確的。上汽通用五菱在穩步提升“五菱之光”等產品市場競爭力的同時,成功推出了雪佛蘭SPARK。2006年東風柳汽出賣25%股權日產和雷諾,日產和雷諾正式進駐柳州。
隨著國內外汽車巨頭的注入,柳州汽車產業不僅有了充足的資金,還在技術、品牌、經營理念等方面獲得了巨大的提升,為參與市場競爭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2006年,柳州汽車產量突破50萬輛,并被確定為“國家汽車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城市”;2007年柳州全市汽車產量61.65萬輛,位居全國城市第五,其中微型商用車市場份額首次名列全國第一,占有率達43%;2009年,柳州汽車工業再上一個臺階,成為國內第三個汽車年產量突破百萬輛的城市,其中,汽車工業產值達728億元。當年,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做大做強做優我區工業的決定》,將汽車產業列入自治區優先重點發展的14個千億元產業之一,提出要以柳州為中心,打造廣西汽車產業集群中心;2010年,柳州汽車產量達到150多萬輛,汽車工業產值首次突破千億元,柳州也隨之列入首批汽車產業國家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
創新品牌力促升級
盡管柳州汽車產業發展目前順利走上快車道,但在之前很長一段時間里,與上海等其他具有悠久汽車地區汽車產業相比,沒有自己獨立品牌曾是柳州汽車產業的一個痛。
針對這些情況,近年來,柳州市政府一直著力引導企業進行自主研發,積極構建財政資金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金融信貸為支撐、民間資本為輔助的“四位一體”創新投入體制,有效整合現有國家和自治區技術中心、技術實驗中心、博士后工作站、技術研發機構、科研院校等研發資源和技術力量,推動主導產業向高端化發展,促進工業競爭力的升級。“十一五”以來,全市工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全市有119家企業被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其中,上汽通用五菱、東風柳汽等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典范。
經過多年的努力,厚積薄發的柳州汽車品牌創建實現了騰飛。2012年11月22日,隨著中國首款合資自主品牌車型的寶駿中型轎車在柳州下線,標志著這個原來以生產微型車為主的柳州汽車城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同時,柳州多家企業進軍新能源汽車領域,并研制出多款新能源汽車上市,為汽車產業未來的發展注入新鮮血液。目前,“五菱”、“乘龍”、“風行”、“霸龍”等一批具有柳州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也逐漸叫響,柳州的汽車工業企業逐漸擁有了自己的品牌或者注冊的產品商標。
如今在柳州,無論在大街小巷,那些色彩靚麗、造型別致的當地品牌微型乘用車隨處可見。更令柳州人驕傲的是,這些柳州品牌的微型車同樣奔馳在北京、上海、廣州等中國的主要城市以及廣大的農村地區,甚至還“開”到了東南亞、中東、拉丁美洲等地區。
在整車企業的帶動下,柳州零部件企業也得到快速發展,逐漸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和明顯的集聚效應。截止到2012年底的不完全統計,目前,柳州現有汽車及零部件企業441家,其中整車企業3家,專用車企業4家,低速汽車企業2家,零部件企業432家。行業擁有總資產472億元,從業人員5.8萬人。目前,汽車產業成為柳州市的第一支柱產業,也成為柳州市首個、廣西第二個千億元產業。
柳州市長鄭俊康說,在汽車產業規劃上,下一步,柳州汽車產品結構要從微型車向高檔轎車優化升級,大力發展家庭轎車,在確保微車市場份額的基礎上,繼續進行產品升級。
走進東盟展望世界
柳州是中國西部區域性交通樞紐,更是溝通中國西南與中南、華東、華南地區的鐵路中樞,境內有3條國道和2條高速公路交匯,公路運輸3-4小時即可到達與東盟相接的北部灣海岸港口。因此,相比國內其他汽車生產基地來說,走東盟是柳州汽車具有的一個得天獨厚優勢。
來自柳州市經委的數據顯示,近5年來,柳州對東盟出口額年均增速在40%以上,占全市出口總額的五成以上,其中機械、汽車及零部件占比重即約占用90%。便是在2008和2012中國出口遭受重創時期,柳州對東盟的汽車及相關零部件出口依然實現逆市正增長,其中,自2011年2月16日投資數十億元、在位于柳州市柳東新區建設的廣西柳州汽車城啟動近兩年以來,柳州市汽車及相關零部件出口東盟與前幾年相比,增長速度可以不按百分比而是按倍數來統計!
中共柳州市委書記陳剛表示,東盟國家中,既有汽車消費能力較強的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又有汽車工業欠發達、市場潛力巨大的越南、老撾、柬埔寨等國。同時,東盟十國主要為發展中國家,國民在選擇車型時更看重汽車的經濟實用性,柳州汽車工業正好適應這種需求。作為中國最接近東盟的汽車城,在中國-東盟自貿區建成前其汽車年產銷量便已突破百萬輛。面對自貿區建成的機遇,柳州汽車及零部件在面向東盟市場時具有極大的潛力和廣闊的空間。與此同時,與新興的東盟市場相比,每年經東盟通道轉往拉丁美洲國家的柳州汽車出口也已具有相當的數量,總量上甚至超過在東盟地區的銷售量。
陳剛強調,柳州市充分依托該市國家汽車及零部件出口基地的優勢,每年撥專款作為汽車及零部件基地建設專項資金,政府還將出臺關于促進汽車及零部件出口、促進當地零部件配套等促進汽車產業發展的政策與措施,促進柳州汽車產業走進東盟展望世界。(張文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