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示篇】自主創新沒有統一的套路,重在因地制宜大膽實踐。建設創新型城市的南京模式,在全國的影響和意義深遠:
90%以上的研發機構設在企業,90%以上的研究開發人員集中在企業,90%以上的研發資金來源于企業,90%以上職務發明專利出自于企業,“四個90%以上”的深圳科技創新模式令不少城市羨慕不已。
但自主創新不能事先設定一個統一的套路,南京建設創新型城市,堅持因地制宜,通過大膽實踐和探索,摸索出最適合本地區的自主創新之路。南京自主創新的關鍵是整合資源,實現高校、科研院所的知識資源與企業技術創新資源的對接,建立高校、科研院所的知識創新資源向企業技術創新順暢流動和轉移的社會機制,并在此基礎上形成開放和吸收國內外資源的發展機制。
南京的自主創新模式引起各界高度關注。洪銀興領導的課題組歷時一年,對南京自主創新的模式和路徑進行了研究,拿出了3萬字的《基于科教資源優勢建設創新型城市的南京模式》的報告。
報告指出,南京獨特的自主創新的嶄新模式,可以用“12345”來概括——一大平臺、兩個機制、三路大軍、四大載體和五大領域。
一大平臺,即基于科教資源優勢的、促進科教成果轉化和資源整合的官產學研結合的平臺。兩個機制,就是“市場機制+政府強力推進機制”。三路大軍,即地方政府、高校和科研機構、企業三路創新大軍。四大載體,就是從技術鏈路徑上形成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各類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器、各類科學園科學城,以及各類國家級開發區”四大創新載體。五大領域,指技術創新和技術轉移在“電、汽、化、新、服”五大高科技產業重點突破,也就是電子信息產業、汽車工業、石化工業、新型的高科技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成為創新型城市的產業支柱。用一句話概括來說,就是依托全國科教中心優勢,在“兩個機制”的共同作用下,通過“三路大軍”的協同努力,借助“四大載體”,把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知識創新資源,通過有效的技術轉移機制,集中地配置到“五大領域”為主的城市支柱產業上,探索并走出了一條自主創新驅動又好又快發展的新路。
南京自主創新的貢獻不僅表現在南京本地,而且其影響遍及江蘇省和全國。南京一方面每年向全國、全省輸送了很多高級專門人才,另一方面有很多科技成果轉化到全省、全國。南京的自主創新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外溢效應十分巨大,這也反映了南京區域創新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地位和影響力。
自主創新的南京模式,為我國特大型城市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提供了一個十分鮮活的、具有推廣價值的案例。
“創新應該緊緊與提高生產力發展水平,與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求聯系在一起,這樣才能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廣泛的支持,才有持久的、長遠的生命力,這樣的創新實踐,才是更重要的實踐。”羅志軍一言以蔽之。
“技術創新的生命力在市場,動力和活力也在市場,不僅要按照科技工作來組織,更要按照市場經濟規律來推動。沒有市場導向、沒有產業支撐、沒有企業主體作用的發揮,科技創新就成為無源之水。”市長蔣宏坤如是說。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要求“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全面發揮科技創新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的功能和作用,是南京自主創新的立足點。
建設創新型城市的實踐,為南京構建和諧社會創造了雄厚的物質基礎,營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圍,提供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橋梁和紐帶。在這個進程中,南京走出了自主創新的新路徑,實現了經濟發展模式、自主創新模式與科技轉化模式的同時轉型,為南京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核心動力。南京開始實現由“大經濟”到“大科技”的戰略轉型,使南京的核心競爭力逐步實現質的飛躍,南京由經濟中心、文化中心、科技中心城市轉型為重要的創新中心城市。
(編輯:王晶)